【冰花煎饺】-----交子之时,吃饺子

2011-11-08 12:18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   今日立冬,朔风起,水始凝冰。五天后,地始冻,拂晓朔风悲,就“蓬惊雁不飞”了。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立,建始也”,又说:“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”意即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,收藏入库,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。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:“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冻;三候雉人大水为蜃。”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,土地也开始冻结。

   立冬与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称四立,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,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。古时此日,天子迎冬,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,祭以北郊,迎北方黑帝颛顼与辅佐他的水行之神玄冥,颛顼是五帝之一,号高阳氏,是水德之帝,其德专一而静正,冬才得以闭藏,玄冥是辅佐他的太阴水神。李白说,不周来风,玄冥掌雪,玄远而为幽寂。这一天,天子除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外,并有赐群臣冬衣、矜恤孤寡之制,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,请死者保护生灵,鼓励民众抵御外故或饿寇的掠夺与侵袭。《吕氏春秋.盂冬》:“是月也,以立冬。先立冬三日,太史谒之天子,曰:‘某日立冬,盛德在水。’天子乃斋。立冬之日,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。还,乃赏死事,恤孤寡。”

   而在民间,则贺冬,亦称“拜冬”,在汉代即有此俗。东汉崔定《四民月令》:“冬至之日进酒肴,贺谒君师耆老,一如正日。”宋代每逢此日,人们更换新衣,庆贺往来,一如年节。清代“至日为冬至朝,士大夫家拜贺尊长,又交相出谒。细民男女,亦必更鲜衣以相揖,谓之“拜冬。”在民间亦有祭祖、饮宴、卜岁等习俗,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,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,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,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。 

   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,劳动了一年的人们,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,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。有句谚语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就是最好的比喻。在南方,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,而在北方,人们爱吃饺子。立冬吃饺子,饺子来源于“交子之时”的说法,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,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,故“交”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。“立冬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,因为饺子的形状像耳朵,所以老人们称之为“安耳朵”。这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,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,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,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“馄饨”。直到唐代以后,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。饺子的原名据称叫“娇耳”,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,他的“祛寒娇耳汤”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。

   立冬到底吃什么?今天看微博,又有一说:“其实,很多节气都无吃什么的民俗记载”。按《京都风俗记》,“立冬日或有食荞面等物,谓能益人”。即使冬至,也不是吃饺子,民谚是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。不管吃什么,有些民俗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中,还要在民间广为推广,因此,官方的作用至为重要,不能什么都革来革去。不然,很多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竟然被南韩拿去申遗。

 

“立冬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

今日立冬,咱就应节气,上一盘饺子,冰花煎饺

 

【冰花煎饺】

速冻饺子,解冻至面皮略松软(约需十至十五分钟);

准备好面粉水(面粉或生粉);

平底锅内放少许油,抹均匀,将饺子排入锅内;

中小火加热,当饺子底部稍稍定型时,倒入面粉水,没过饺子三分之二处为宜;

盖上锅盖继续加热,小火煎8-10分钟,

(期间经常开盖观察,如面粉水烤干至金黄色,即可装盘)。

 

很漂亮的“冰花”

 

底皮很容易脆,所以没有倒扣,

女儿最喜欢这层脆皮了。 

 

 吃完饺子,再来一碗酸奶香蕉

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2-05-14 15:37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