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冰糖猪蹄】-----内心的甜蜜

分类:烟火。。。味 | 标签: 冰糖   猪蹄  
2012-05-24 22:21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   在近期热播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五集《五味的调和》里说到,饮食素有“味”是灵魂之说。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,神奇的“味”字,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。除了舌之所尝、鼻之所闻,在中国文化里,对于“味道”的感知和定义,既起自于饮食,又超越了饮食。也就是说,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“味”的,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,还包括中国人的心。而对于“甜”,和全世界一样,汉字也用“甜”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,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,就是甜,而这种味道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——糖。

    关于糖的记忆,很小的时候,唯一的糖就是白糖,那时白糖是奢侈品,要有糖票,小时侯的我要是能喝到糖水,别提有多高兴,吃得最多的是硬硬的水果糖,一分一分的攒着硬币,攒到5分就有一颗糖吃,很有成就感。而棉花糖的入口即化,即使粘乎乎的,粘得鼻子、嘴上到处都是,但丝丝的甜味能一直从口里甜到肚里,那丝丝甜味让我久久不能忘怀。现在女儿虽然也能经常买到棉花糖吃,但肯定没有她老妈小时侯的感受了。

    如今,即使能随时吃到很贵的糖,也没有那时吃到一角钱糖时的满足感、幸福感,现在生活的各种压力使得人们的幸福感缺失,或许正应了网络上的那句话:“小时候,幸福是很简单的事;长大了,简单是很幸福的事”。

    关于“糖”的历史,中国西周的《诗经·大雅》中有“周原膴膴,堇荼如饴”的诗句,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,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,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。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。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、制作的记载。其中,北魏贾思勰所著的《齐民要术》(第89篇“饧”)记述最为详尽。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、步骤、要点等都作了叙述,为后人长期沿用。

    而甘蔗制糖,最早见于公元前 300年印度的《吠陀经》和我国的《楚辞》,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,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。在中国,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;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,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;屈原的《楚辞·招魂》中有这样的诗句:“胹鳖炮羔,有柘浆些”。这里的“柘”即是蔗,“柘浆”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。说明战国时代,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。西晋陈寿所著的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亮传》中,有“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,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……”的记述,交州在现今的广东、广西一带,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,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。

    东汉张衡著的《七辨》中,有“沙饴石蜜”之句,这里的“沙饴”二字,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,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。公元674年,中国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,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,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,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(漏斗形陶器)中,从上淋入黄泥浆,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。唐大历年间(766~779),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。冰糖的制作,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。

    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,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。北宋王灼于 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──《糖霜谱》,全书共分7篇,内容丰富,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、甘蔗的种植方法、制糖的设备(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)、工艺过程、糖霜性味、用途、糖业经济等。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著《天工开物》卷六(《甘嗜》)中,记述了种蔗、制糖的各种方法,比《糖霜谱》一书更系统、更详尽。这些方法,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。

 

 【冰糖猪蹄】

 食材:冰糖、猪蹄、香料、薏米、冬瓜、盐

 步骤:

 1、猪肘斩块,洗净;

 2、在放有桂皮、八角、香叶等香料的沸水中焯一会,去除血沫;

 

 3、在电饭煲中加适量水,放猪蹄、薏米、蒜瓣、香料,水开后,撇去浮沫;

 4、炖煮一个半小时以上,加入冬瓜块;

 5、再次炖煮约一小时,关火,加盐调味;

 

  6、捞出适量煮好的猪蹄,沥干水份;

  7、坐锅热油,放冰糖,待冰糖熔化,放入猪蹄,煎至有少许糖色;

  8、加适量炖煮好的猪蹄冬瓜汤,放盐、生抽、老抽,小火烧至汤汁基本收干;

  9、撒一点香草碎,即可起锅装盘。(此步骤可省略)

 

 薏米是个好食材

 

 “咕嘟咕嘟”冒着热气

 

 看着浓油酱赤的颜色,满心欢喜

 

 香酥甜软,富含胶原蛋白,不愧为美容圣品

(猪蹄上的黑点点是香草碎) 

 

 一年四季,都要多喝汤

 冬瓜薏米猪蹄汤

 

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2-05-25 07:59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