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湖南省博物馆】(一)“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”展

2018-07-10 11:13 阅读(?)评论(0)
   在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,在最遥远、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,并对那些极隐秘和难以接近的东西,产生热爱和喜欢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赫尔曼·黑塞

  “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”展览,是湖南省博物馆携手国内21家博物馆、国外26家博物馆悉力倾心打造的文化艺术大展。展览汇聚了中、意、美三国跨时代、跨地域、跨媒介的近250件艺术精品,以多元化的文化视野和全新的策展理念,为观众讲述一段源远流长的中意文化交流故事。此后这个展览前往国家博物馆,名为“无问东西”,其中增删了不少展品,完全可以再重新欣赏一遍。

   13至16世纪,正值世界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。它既是蒙元开创的横贯欧亚的大帝国崛起和衰落,中国本土元、明王朝交替的时期;也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的时期;更是晚明中西文化大交流的时期。

  湘博的展览,由序篇、五大单元及尾篇组成。序篇通过对“新会木美人”、“加百列和她的妹妹”、“沐浴中的女人”等两组七件展品的对比呈现,引出展览主题“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”。第一单元“从四海到七海”,主要介绍早在13世纪以前,中国与意大利已有零星、偶然的交往。这种交往,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四海(印度洋、地中海、里海和红海)扩大到了七海(中国海、红海、波斯湾、地中海、威尼斯海、蓬托斯海和里海),同时双方也在青铜、玻璃、丝绸等历史遗存上留下了彼此间交流的痕迹。第二单元“指南针指向东方”,主要介绍随着中国发明的指南针、罗盘的广泛应用,通往东方世界的道路被打通,一段繁盛熙攘的尘封记忆也由此打开。第三单元“大都的日出”,主要通过建筑、陶瓷、丝绸、书画等展品,展现作为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国,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。第四单元“马可·波罗的行囊”,主要介绍以马可·波罗为代表的商人、传教士和外交使节们往来其间,他们为蒙元帝国送来了西域珍宝,也将东方丝绸、陶瓷、中国画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大陆。第五单元“来而不往非礼也”,主要通过雕塑、墓碑雕刻、拓片、瓷器、卷轴画、抄本绘画、地图、书籍等跨媒介文物,让观众看到中西文化交往在中国本土所留下的艺术文化痕迹。尾篇则再次点题,提出“异国虽是他乡,但恍如故乡”的展览思想。







  “新会木美人”的木板油画,其面画人物梳高髻,呈四分之三正侧面,鼻梁高挺,竟然与法国卢浮宫藏品“加百利和她的妹妹”和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的“沐浴中的女人”极为相似,犹如一对姐妹呈现的三种姿态。


















造型为古罗马经典的双耳敞口罐型,应为盛放葡萄酒的器具。 












   马可·波罗去世前的遗嘱原件,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与中国有关的信息,里面提到了马可·波罗的鞑靼仆人; 1324年马可·波罗去世的遗产清单中还列有:罟罟(gū)冠、金牌、鞑靼丝绸等。
















圣母怀抱耶稣,坐于宝座之上,身着蓝色长袍,袍子上饰有伊斯兰风格金色莲花纹。





   作者游文辉,于利玛窦死后不久在北京绘制,1614年由金尼格带回罗马,画中利玛窦着儒服,头戴方巾,头部左侧有耶稣会会标IHS,是现存最早的华人绘油画肖像
(字在太阳里很难看出)。

   15世纪锡耶纳画家萨诺·皮埃特罗创作的祭坛三联画《圣母加冕》,画中最重要的人物圣母、耶稣和圣奥古斯丁都穿着丝绸服装。值得一提的是,画面背景的帷幔上似乎还有类似中国凤凰的鸟,这类变形的中国凤凰在14世纪意大利织物和绘画中极为普遍。














   看着这只其貌不扬的碗,有谁能想到它和中国引以为傲的古代发明——指南针有关呢?指南针在远海旅行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【顾姑冠】也称姑姑、罟罟。蒙古族王公贵族妇女服饰。莫高窟第332窟有蒙古贵族妇女像,头戴高帽,其形如瓶,饰一杖,身着红色大袍,曳地数尺,后有二侍女提携随行。赵珙《蒙鞑备录》说:“所衣如中国道服之类,凡诸酋之妻,则有顾姑冠,用铁丝结成,形如竹夫人,长三尺许,用红青锦绣或朱金饰之,其上又有杖一枝……”
  姑姑冠是元代蒙古贵族妇女的独特冠制,在中国历代服饰中,这种冠制绝无仅有,当时已婚贵族妇女和宫廷帝后佩戴姑姑冠的风俗,不仅一度引起元代汉地文人的争相记载,甚至也为当时来到元廷的很多传教士和探险家所称奇。


蒙古王后。

莫高窟第332窟有蒙古贵族妇女像。







   背部中央为十字图案,交叉处饰花朵,四个象限内有古叙利亚铭文:信之,仰之, 属景教主题。






这张小孩子的侧面照,像个小老头,哪有奶娃娃糯米团子的蠢萌感。












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