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油炸版的-------鱼香茄子

2010-11-24 18:48 阅读(?)评论(0)

鱼香茄子是川菜馆中经常吃到的一道菜。

茄子相当“吃油”,但我的这道鱼香茄子系非油炸版的。

做法:

1、茄子洗净切长条,放入淡盐水中泡着,以防变黑;

2、木耳泡发后略煮片刻,切丝;

3、准备调料汁:生抽、料酒、糖、醋、生粉、红椒;(这个很关键)

4、坐锅热油,爆香姜末、蒜末,先入木耳丝翻炒片刻;再倒入沥干水的茄子,你会发现茄子很快吃干了油,这时,沿着锅边倒入少许高汤或水,因为菜锅是热的,会产生很大的水蒸汽,迅速翻炒茄子,茄子又吸干了汤汁,再加少许,如此反复多次,直至茄子七八成熟,这时的茄子炒得较软,又不至于软蹋蹋的;

5、倒入调料汁,翻炒至基本收汁,即可起锅装盘。

 

茄子做菜:

油淋茄子:http://binktang.blog.sohu.com/160480912.html

湘菜擂茄子: http://binktang.blog.sohu.com/159921453.html

 

百度整理的茄子知识:

    茄子,起源于东南亚热带地区,古印度为其最早的驯化地。
    原产印度的茄子,状如鸡蛋。什么时候,它从印度来到中国?有人说,它是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;成书于公元533年至544年间的《齐民要术》中,已经介绍怎样种植茄子了,这证明至少在南北朝以前,茄子就已经从印度引入并播种。不过,刚传入中国时,茄子乃是“进口蔬果”,当时十分金贵,一般平头百姓根本吃不到它。东晋时代的公元328年,陶侃与温峤的军队在石头城(今南京)外、长江边上的“茄子浦”会师(事见《资治通鉴》卷九十四晋纪十六)。这个“茄子浦”原系水滨,《资治通鉴》注释道:“其地宜种茄子,人多于此树艺,因以名浦”,可见这是个专门培育茄子的种植园。然而,那时(一直到唐代)未曾普遍栽种,生活在唐代的段成式(《酉阳杂俎》作者)年轻时,随父亲段文昌赴剑南节度使任,在四川吃到茄子(可见以前从未吃过),不知茄子的来龙去脉,因而请教他人。 由此可知,即使到了唐代后期,茄子并未普及,但当时已有人称它为“落苏”了。
  初传入中国时,它叫“伽”(音qie),有人认为它是草本植物,因而就移“伽”为“茄”。然而,这里的“茄”字读音为“伽”(qie)而非其本音(jia)。从此,“茄”一字而有二音。古代,伽茄互用,后来则统一写作“茄”。
  上引《酉阳杂俎》中,张周封告诉段成式:伽子又叫落苏;段成式问他落苏出典,张回答:事具《本草拾遗》。意思是:张周封讲伽子又称落苏是从《本草拾遗》一书中看来的。于是,我们查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,知道《本草拾遗》是盛唐开元时人陈藏器所撰;该书“昆仑瓜”条下云:茄子也,一名落苏,一名昆仑瓜。
  茄子引入中国后,人们把它当成瓜。南北朝时期的《齐民要术》中,即把茄子附在“卷二·种诸色瓜”之后。据说,隋炀帝杨广就称紫色茄子为“昆仑紫瓜”。又因其无论圆形、卵形,抑或条形,皆以紫色为多,因此它有时又被称为紫菜。自然,这不是我们现在吃的紫菜,当时意为“紫色的蔬菜”。   
  最早产自印度的茄子,随着人类交往活动而传到印度以外的地方,中国、东南亚、日本、欧美均有。南北朝栽培的茄子为圆形,与野生形状相似;元代则培养出长形茄子;到清朝末年,这种长茄被引入日本。

  英文中茄子一词为egg plant,直译为“种植蛋”、“蛋形种植物”,意译为“蛋果”。可见,他们的祖先也把椭圆形的茄子当作“瓜果”,正如我们的祖先把它当作瓜果一样。但后来,我们的祖先至少在唐代时候就称它为“落苏”了,这可是英美人叫不出来的别名。
  落苏,这个中国式的叫法,究竟从何而来?唐代人又为什么要称茄子为落苏呢?有学者以为,这与中国佛教僧人有关。
  茄子的传入,首功当推佛教僧人。汉魏六朝时期,来自西天(中国古代泛指为西天的乃指印度和西域多国)的僧人,随着输入佛教的同时,也带来了茄子(前后引进的还有黄瓜、扁豆、夜开花等)。
  茄子经佛教僧人的引进后,渐渐地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。唐代时候,又从暹罗(泰国)传入较为罕见的白茄。此类白茄,其味优于紫茄而弥足珍贵。当时能吃到白茄的都以有地位者为多,估计上文所引《酉阳杂俎》作者段成式在四川吃到的正是此类白茄。段“食伽子数蒂”后,感觉良好,因而要刨根究底追问“伽子故事”,并写进他的书中。宋代的黄庭坚(黄山谷,唐宋八大家之一)更有咏白茄的诗句。黄的朋友送他一些白茄尝味,黄在尝了白茄之味后写信给他的友人说:“君家水茄白银色,绝胜坝里紫彭亨。”意为:你们家送来的白茄,其味绝对胜过坝田里产的紫色的大胖落苏。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0-11-24 19:40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